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  • 文化

  石城县位于江西省东南,赣州市东北部,东邻福建宁化,南抵福建长汀及本省瑞金,西毗宁都,北靠广昌;地处东经116°05′46″至116°38′ 03″,北纬25°57′47″至26°36′13″之间。南北同经长71.8公里,东西纬宽53.7公里,象一个翡翠哑铃,镶嵌在闽赣边巍峨苍翠的武夷山脉西侧。
  县内多山,四周山岭环绕,中部岗峦起伏,山地、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9%。主河道琴江自北而南贯穿县中,支流遍布全县,河流所过,形成一串串葫芦状河谷盆地,其间多为农田。农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0%。江河塘库形成水域,全县水面占总面积的3%强。是个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。
  石城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区,温和湿润,四季分明。全年日照计1942.1小时,日平均为5.3小时。年平均温度在 15.5-19.1℃之间。年平均自然降水量为1400-1900毫米之间。4-6月为降水集中期,占年总降水量的一半左右。温和的气候,丰富的雨量为农、林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
  地表资源除耕地外,森林比较丰富。此外,高山深涧多,天然落差大,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。全县有天然草地约133.28万亩,占总面积的55.91%,对发展畜牧业有一定潜力。有适用药材200余种,每年可收6万余公斤。地下资源有钽、铌、钨、锡、铁、稀土、瓷土等20余种,目前仅开采钽、铌、钨、锡,潜力较大。
  石城是赣江源头,江西人的母亲河——赣江起源于石城县石寮河。石城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,是客家文化的摇篮。晋末至唐宋时期,数千万客家人的祖先在这里生息繁衍,然后又经石城南迁闽粤,远播世界各地。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,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。石城还是太平天国王统终结之地,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此蒙难。
 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石城旖旎的风光:赣江源头自然保护区、通天寨风景区、江南古堡群、客家民居群、宋·宝福塔、如日山普照禅寺、革命遗址、天然温泉等诸多景观,韵味隽永。
  石城现辖十个乡(镇)、140个村民委员会、1879个村民小组,全县总面积1581.53平方公里,2000年统计的全县总人口为29.11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25.23万人。
  石城是农业县,全县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。白莲、烤烟是两大传统支柱产业,并因白莲、烤烟产量大、品质高,而于1996年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“中国白莲之乡”、“中国烟叶之乡”。近年来,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,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向“种、养、加”全面发展,特别是食用菌、特种养殖发展迅速,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。工业生产发展较快,特别是食品工业,先后开发了客家酒娘、藕粉、茵陈茶、茶树菇等系列食品,并荣获全省食品质量优胜奖。矿山机械、电子产品、纸品加工等也形成了一定规模,产品远销全国各地。


    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,物华天宝,风景秀丽,名胜众多。既有宋宝福院塔、五龙岩摩岩石刻、杨坊村坊式亭、岩岭永宁桥、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,又有西华山、如日山、东华山、通天寨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,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,站在东华山顶,犹如身处仙境,更能望见“两省三县”;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,素有“石怪、洞幽、泉美、茶香、佛盛”之美誉。
 石城历史悠久,旅游资源丰富,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,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,自然风景名胜区6个,温泉4处。
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: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。2000年“赣江源头”科学考察组进一步确定,我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的石寮河为赣江的发源地。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,区内古木参天,林海连绵,山势陡峭,沟壑纵横,溪流瀑布随处可见,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,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,珙桐、银杏、红豆杉、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。
 通天寨:通天寨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,素有“石怪、洞幽、泉美、茶香、佛盛”之美誉。景区山水奇特,峰峦璀巍,佳境天成,有自然、人文景观30余处。经专家论证,景区被称为“仙人犁田”的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,极具地质考据价值。通天寨上的玉盂禅寺,建于明代,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。
 温泉:四处温泉分别为九寨温泉、沔坊温泉、烧湖里温泉、烧水湖温泉,最具开发价值的是九寨温泉。九寨温泉位于江西省石城县屏山镇迳口陂,距县城约16公里。九寨温泉水中含锰、钡、锂、锶、铁等20多种元素,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,偏硅酸益于软化血管,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。
 革命遗址: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,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经历过石城阻击战、红军攻克红石寨、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。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,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,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。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: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、红军秋溪整编旧址(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)、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——红石寨旧址(屏山)、红四军军部旧址(横江秋溪红家垄)、毛泽东和朱德同志观下旧居、红十三军军部旧址、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(横江)、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、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。
 客家文化遗迹: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,有“客家摇篮”之称,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。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“祖根中原地,摇篮客石城”。客家遗址丰富,客家风情浓郁,主要有:宋,宝福院塔;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,桂花屋;小松杨村亭式坊;清,永宁廊式古桥;古驿道闽粤通衢;古城墙、城门;客家民居(沙塅新屋、陈联围屋、大畲黄家屋等);客家灯彩、擂茶、宴酒、哭嫁、赛龙船等风俗。石城又是“灯彩之乡”,民间灯彩历史悠久,灯彩道具、舞蹈、音乐皆极优美,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,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“花灯仙子”普晋京中南海演出,“灯彩之乡”美誉蜚声省内外。
 
 
 石城境内,人类活动历史悠久。早在新石器时期,就有人类活动。先秦时是古越人生息繁衍之地。两汉时先后隶属于都、揭阳、陂阳、虔化等县。三国吴嘉禾五年(公元236年),拆雩都地置揭阳县,先后属庐陵郡、南康郡。晋太康五年(公元284年),改名陂阳县,属南康郡。隋开皇十三年(公元593年)设场,以境内“四面环山,耸峙如城”得名石城场。南唐保大十一年(公元953年),升石城场为石城县。宋太平兴国元年(公元976年),属虔州。宋绍兴二十三年(1153年),属赣州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属赣州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属赣州府。清乾隆十九年(公元1754年),划石城县为宁都直隶州辖。1914年属赣南道。1926年废道属江西省。1932年属江西省第十一行政区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石城为中央苏区之地。1932年12月石城县划归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辖,1933年3月复归江西省政府辖。1933年7月22日将木兰、高田及小松的罗溪划属赤水县,岩岭划属福建彭湃县。1933年8月16日,苏维埃中央政府划石城之南的横江、龙岗、大由、珠坑、洋地、罗家及瑞金的日东、湖陂,宁化的淮阳(淮土)等地增设太雷县为中央直属县,县委驻横江墟。1949年9月30日解放,属瑞金专区,县政府驻琴江镇。1950年属宁都专区。1952年9月以后,先后属赣州专区、赣南行政区、赣州地区,1999年撤区改市,属赣州市至今。
 

    石城是赣江的发源地,物华天宝,风景秀丽,名胜众多。既有宋宝福院塔、五龙岩摩岩石刻、杨坊村坊式亭、岩岭永宁桥、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等丰富的人文景观,又有西华山、如日山、东华山、通天寨等风景奇丽的自然景色,尤其是当天高气爽之时,站在东华山顶,犹如身处仙境,更能望见“两省三县”;通天寨更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,素有“石怪、洞幽、泉美、茶香、佛盛”之美誉。
 石城历史悠久,旅游资源丰富,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,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个,自然风景名胜区6个,温泉4处。
 赣江源自然保护区:1983年经江西省师范大学地理系学者安阳认定石城洋地为赣江源头。2000年“赣江源头”科学考察组进一步确定,我县横江镇赣江源村的石寮河为赣江的发源地。2004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规划面积16500公顷,区内古木参天,林海连绵,山势陡峭,沟壑纵横,溪流瀑布随处可见,每年能为赣江提供1000万立方米的国家Ⅰ类水,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,珙桐、银杏、红豆杉、楠木等珍稀树种有30余种。
 通天寨:通天寨是远近闻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名胜区,素有“石怪、洞幽、泉美、茶香、佛盛”之美誉。景区山水奇特,峰峦璀巍,佳境天成,有自然、人文景观30余处。经专家论证,景区被称为“仙人犁田”的龟裂状怪石为全国罕见,极具地质考据价值。通天寨上的玉盂禅寺,建于明代,属全省重点开放寺院。
 温泉:四处温泉分别为九寨温泉、沔坊温泉、烧湖里温泉、烧水湖温泉,最具开发价值的是九寨温泉。九寨温泉位于江西省石城县屏山镇迳口陂,距县城约16公里。九寨温泉水中含锰、钡、锂、锶、铁等20多种元素,水质符合医疗热矿水命名硅水要求,偏硅酸益于软化血管,对心血管疾病有保健疗养作用和抗衰老作用。
 革命遗址:石城是中央苏区全红县,是红三军团和少共国际师长征出发地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进行过长期的革命实践活动。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,经历过石城阻击战、红军攻克红石寨、红军秋溪整编等许多重要革命事件。石城有数万人参军参战,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和牺牲,解放后经上级批准的烈士达4209名。现保存完好的革命遗址主要有:红军长征前夕李腊石石城阻击战遗址、红军秋溪整编旧址(中央临时军事委员会驻地)、红军攻克当年中央苏区最大的白色据点——红石寨旧址(屏山)、红四军军部旧址(横江秋溪红家垄)、毛泽东和朱德同志观下旧居、红十三军军部旧址、中共太雷县中心县委旧址(横江)、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、石城县革命烈士纪念馆。
 客家文化遗迹:石城是中华客家文化发源地之一,有“客家摇篮”之称,历史上是客家民系的中转站。客家文化研究权威学者廖成普为石城题词“祖根中原地,摇篮客石城”。客家遗址丰富,客家风情浓郁,主要有:宋,宝福院塔;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囚室,桂花屋;小松杨村亭式坊;清,永宁廊式古桥;古驿道闽粤通衢;古城墙、城门;客家民居(沙塅新屋、陈联围屋、大畲黄家屋等);客家灯彩、擂茶、宴酒、哭嫁、赛龙船等风俗。石城又是“灯彩之乡”,民间灯彩历史悠久,灯彩道具、舞蹈、音乐皆极优美,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形式,特别是大型神话灯彩戏“花灯仙子”普晋京中南海演出,“灯彩之乡”美誉蜚声省内外。
 

 石城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。穿境而过的206国道石城段已全面改造,县内乡乡村村通公路,乡镇通公(砼)路率达80%,逐步构建了“十”字形国、省道二级公路网和“8”字形县乡公路环网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。石城创造了全省旧城先进模式;“十里长街”西华路气势恢宏;连接东西两城的的主干道琴江路和琴江大桥改造已全面竣工;县城防洪堤建设已全面启动;沿江路、赣江源文体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已相继竣工,逐步构建了“一城两区”的大县城框架,一座交通便捷、基础完善、功能合理、环境优美、特色鲜明的新县城逐步展现出来。
 目前,石城正朝着“连接闽赣的特色产品加工大县、生态农业县、全国的烟叶白莲之乡、现代客家文化名城”方向发展。
 
 
 
 文化设施: 文化艺术、广播电视等事业全面发展。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,公共图书馆1个、博物馆1个、电影院1个、剧团1个,乡镇共有社会文化服务中心10个。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,电视台1个。逐步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、网络化,着力开发视频点播、数据广播、互联网接入等网络多功能服务业务。
 文化艺术:县文化馆、客家灯彩艺术团每年创作编排精品节目10-15个,组织全县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3-5次,参与群众15819人次,组织送戏、送电影、送书下乡1350次,惠及群众258431人次。
 国民教育:全面实施“科教兴县” 战略,大力推进素质教育,整体教育水平有了新的提高。2006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75所,在园幼儿3560人;小学共111所,在校生28986人,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%;普通中学21所,在校生22439人,其中普通初中18所,在校生15756人,省级重点中学一所。学龄人口入学率100%。
 教师队伍:教师队伍不断充实壮大,2006年全县有幼儿园教职工187人,比上年增加65人;小学专任教师1122人;中学专任教师1205人;全县小学、初中、高中每百名学生拥有教师数分别为4.5、6.5、5.5人。
 教育设施: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,办学条件继续改善。全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60765万元,同比增长26.2%,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1%,比上年提高了0.1个百分点。年内改建校舍14865平方米,新增校舍面积4380平方米。学校藏书34.36万册,增加20万册。中小学配备计算机1432台,比上年增加492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