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
 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,赣州市北部,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,居全省第三,全市第一位,人口74.1万,居赣州市第三位,其中县城人口15万,现辖12乡12镇。
  宁都建县历史悠久。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(公元236年),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,曾用阳都、宁都、虔化、博生等县名,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,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,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,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。
  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。苏区时期,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、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。宁都是第一、二、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。1931年12月14日,国民党26路军1.7万余人在赵博生、董振堂的率领下,举行了震撼中外的“宁都起义”,诞生了红五军团。1932年10 月,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,史称“宁都会议”。
  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。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,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,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,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,逐渐向闽西,然后向粤东推进。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,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,如赖氏、廖氏、邱氏等。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,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%。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讠利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,定居宁都。
  宁都素有“文乡诗国”之美誉。“诗国”之称始于宋代,明清之际,宁都文化达到巅峰,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 “易堂九子”的出现,以及清初“三山学派”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,宁都又添“文乡”之誉。自宋至清,中榜状元2人,探花1人,进士123人,举人431人,居赣南之首。宁都教育底蕴深厚,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。
  宁都是资源大县。宁都生态环境优美,森林覆盖率达71%,活立木蓄积量 784.8万立方米,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。野生植物、野生动物资源、矿产资源丰富。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,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,该景区集儒、佛、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,是省级风景名胜区、国家森林公园,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。人文景观中,有唐东平候孙中山先祖孙讠利墓、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、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“”等,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“宁都起义”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。
  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。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,有“赣南粮仓”之称,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,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。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30.52亿元,财政总收入1.48亿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,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,现有贫困人口2.73万。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,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,形成了优质稻、脐橙、黄鸡、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、席草、蚕桑、茶叶、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。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、蘑菇生产加工基地。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,不断发展新产业,调整调优经济结构,实施工农联动、城乡互动战略,转变观念,理清思路,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。

       宁都风景绮丽,山水秀美,其中以翠微峰自然保护区最为著名。翠微峰是国家森林公园,又是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。其中的金精洞在宋代被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。该景区距县城2.5公里,海拔426.8米,红层地貌丹霞地形,以峰险、崖奇、洞幽、泉美、水秀著称,“花飞千涧满,日落万山深”。
 
 距县城17公里的宁都县莲花山,是江西省的佛教名山之一,气势磅礴,古木参天,逶迤回环,状如莲花,山上有始建于西晋时的青莲古刹,蔚为壮观。此外,有湛田和石上的温泉、大型人工湖团结水库等休闲度假场所;有以“植物宝库”闻名的凌华山自然保护区;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水口塔、始建于唐末的孙中山先生客家始祖孙誗墓,邱氏家庙、田埠东龙村等一批古建筑;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旧址等。

       考古资料证明,在原始社会晚期,宁都已有人类居住。春秋属吴国,战国初属越。后楚灭越,全境属楚。
 秦统一后,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分天下为三十六郡。宁都属九江郡。
 西汉属豫章郡。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始置雩都县。宁都为雩都县地,属庐陵郡。
 三国属吴。孙权嘉禾五年(公元236年)分庐陵郡立南部都尉于雩都,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白鹿营(今黄石镇营底村)置阳都县。此为宁都建县之始。
 西晋太康元年(公元280年),改阳都为宁都(因境内有太平里,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)。此为“宁都”县名之始。迁县治于阳田营(今石上镇王田营村)。
 太康三年(公元282年)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(治雩都)。
 东晋永和五年(公元349年),南康郡移治赣县(今赣州)。宁都隶之。
 南朝,宋永初元年(公元420年)改南康郡为南康国。宁都隶之。大明五年(公元461年),析宁都虔化屯(今东山坝镇大布村)置虔化县(旧志载: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,传由虎化为石。虎为凶物,改为虔,故名虔化,县以此得村名),并属南康国。
 南朝,齐永明元年(公元483年)南康国复为南康郡。宁都、虔化均属南康郡。
 隋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灭陈,改南康郡为虔州。虔化并入宁都,隶虔州。开皇十三年,陂阳县(今石城县西)并入宁都县。开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,改宁都为虔化县,隶属如前。迁县治于雪竹坪(今梅江镇)。
 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,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。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分天下为十道。虔化属江南道虔州。开元二十一年(公元733年)分江南为东西道。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。元和六年(公元811年),升虔州为上州,虔化为上县。咸通七年(公元866年),升虔州为节镇,号百胜军。虔化隶之。
 五代十国时,南唐保大十一年(公元953年),析虔化之石城场置石城县。
 宋至道三年(公元997年),分天下为十五路。虔化属江南路虔州。天禧四年(1020年),分江南路为东、西路。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。
 宋大观元年(1107年),升虔州为望郡,虔化为上县。
 宋绍兴二十三年(1153年),改虔州为赣州,虔化为宁都。
 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置江西行中书省,改赣州为路。宁都属赣州路。
 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十一月,升宁都县为州,辖石城县,属赣州路。
 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改赣州路为府,改宁都州为宁都县。洪武九年(1376年),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。
 清初沿明制。乾隆十九年(1754年),升宁都县为直隶州,辖瑞金、石城二县。
 民国二年(1913年),宁都复改为县。
 民国三年,全国行政区划设省、道、县三级。江西设四道,宁都县属赣南道。
 民国十五年,废道,宁都县直属江西省政府。
 1929年,宁都为中央苏区属县。
 1931年9月,宁都县分为宁都、彭湃两县。1932年2月,宁都、彭湃两县复并为宁都县。
 1933年1月8日,赵博生在南城金溪黄狮渡战役牺牲。同月13日,为纪念赵博生,宁都县改为博生县。
 1933年7月,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《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的决定》,宁都分为博生、洛口、长胜三县。隶属如前。
 民国二十三年十月,红军长征北上抗日,仍为宁都县,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,并为专署驻地。
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,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划为八个行政区,宁都属第八行政区,仍为专署驻地。
 1949年8月27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。29日成立宁都县人民政府。同年9月,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瑞金分区,后未成立,改为宁都分区(1951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)。宁都县隶之,并为专署驻地。
 1952年8月29日,撤销宁都专区,并入赣州专区。宁都县属赣州专区。
 1954年6月,改赣州专区为赣南行政区。宁都县隶之。
 1964年5月,改赣南行政区为赣州专区,1971年2月改称赣州地区。宁都县隶之。
 1984年,设立员布乡(赣府厅字[1984]251号)。
 1987年4月5日,青塘乡、长胜乡、黄陂乡改设青塘镇、长胜镇、黄陂镇(赣府厅字[1987]165号批复)。
 1988年12月10日,撤销刘坑乡,其行政区域划归梅江镇管辖(赣民函[1988]138号批复)。
 1995年9月29日,撤销固村乡、赖村乡,设立固村镇、赖村镇(赣民字[1995]185号批复)。
 1997年1月14日,撤销石上乡、东山坝乡,设立石上镇、东山坝镇(赣民字[1997]12号批复)。
 1998年4月7日,梅江镇析置刘坑乡,乡政府驻刘坑村(赣民字[1998]50号批复)。
 1998年8月5日,撤销洛口乡,设立洛口镇(赣民字[1998]126号批复)。
 1999年7月1日,改赣州地区为赣州市,宁都县隶之。
 2000年6月27日,撤销小布乡,设立小布镇(赣民字[2000]145号批复)。
 2001年10月20日,撤销员布乡,划归洛口镇;撤销刘坑乡,划归梅江镇;撤销黄石乡、田头乡,设立黄石镇、田头镇(赣民字[2001]483号批复)。

        宁都县地处北纬26°05'18″至27°08'13″,东经115°40'20″至116°17'15″之间。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。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,冬无严寒,无霜期长,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。
 

   一、综合
 据初步统计,2006年,全县生产总值41.65亿元,按可比价计算,比上年增长13%,其中,第一产业增加埴12.89亿元,增长10%;第二产业增加值15.05亿元,增长12.3%;第三产业增加值13.71亿元,增长16.7%。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31.0:36.1:32.9。
 
 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下降0.9个百分点。在八大类价格指数中,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类上涨,其他类都有不同程度下降。
 
 2006年,全县财政收入18502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6%。其中,地方财政收入13532万元,同比增长16.6%。全县财政支出59692万元,比上年增长33.8%
 
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:总体经济实力仍然偏低,经济结构不尽合理,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;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偏小;“三农”问题仍然突出,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;财源建设滞后,财政增长乏力。
 
 二、农业
 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9039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.5%。
 
 200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2034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.5%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.69亿斤,增长6.3%。
 
 2006年,全县林业产值10328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.2%。
 
 2006年,全县畜牧业产值75826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.4%。全年牛出栏2.23万头,同比增长0.9%;出栏肉猪29.8万头,同比下降13.1%;肉类总产量6.74万吨,同比下降10.9%;家禽出笼28.2万百羽,同比下降12.2%;牛奶产量920吨,增长1.1%。
 
 2006年,全县渔业产值16530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.5%;全年水产品产量19595吨,增长1.8%。
 
 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21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.2倍。
 
 三、工业
 2006年,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9.8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%。全县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114.4万元,同比增长34.1%;实现工业增加值19950万元,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5.99%。
 
 全县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34家中,内资企业27个,其中国有企业1个,完成产值856.6万元;股份合作企业1个,完成产值534万元;有限责任公司企业7个,完成产值29356.8万元;私营企业18个,完成产值24009.7万元。港澳台商企业7个,完成产值9357.3万元。外向型企业规模逐步扩大,工业出口交货值8401.8万元,同比增长45.9%;
 
 全县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总产值30436.8万元,同比增长39.6%;重工业完成总产值33677.6万元,同比增长29.5%。
 
 2006年,全县工业产品销售率98.43%,高于去年同期0.15个百分点。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035万元,同比增长35.2%;完成利税总额2911万元,同比增长38.3%;实现利润盈亏扎抵后盈利517.7万元,上交税金2393.3万元,同比增长29.8%。
 
 2006年工业园区共有工业企业33家。实现工业总产值56200万元,同比增长34.7%,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800万元,同比增长29.1%,实现销售收入52600万元,同比增长28.6%,实现利润盈亏扎抵后盈利5110万元,同比增长29.8%;上交税金1630万元,同比增长15.0%。
 
 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。2006年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.96亿元,同比增长20%。全县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额58383万元,同比增长21.4%。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693万元,同比增长29.9%;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690万元,同比下降15.1%。
 
 2006年是县基础实施建设特别是县城建设投入较大、重点工程实施较多、城市功能完善提升力度较大的一年。重点围绕县城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设施完善,高标准实施了中山南路财政大厦至县职业技校段、宁河大桥至昌厦公路段县城南北出入口道路改造。三环北路、党政办公大楼、影剧院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城南停车场建设进展顺利,廉租房建设、博生西路农贸市场建设、东门农贸市场扩建等重点工程正在加紧施工,中央苏区反“围剿”战争纪念馆建设已完成征地工作。实施了交通路口红绿灯建设。以“农村公路建设年”为契机,全年安排国家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26.5公里、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25公里、通达工程20.8公里、战备公路宁都段28.66公里、国债公路44.6公里。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7个,田头至黄石、梅江至安福和田埠至马头三头国债公路及对坊至瑞林公路基本完工。
 
 2006年,固定电话达到71672部,新增固定电话6330部,小灵通达到9985部,增加小灵通505部,电信宽带达到4338户,新增1535户。全县移动电话达到13万部。
 
 五、国内贸易和招商引资
 2006年,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976万元,比上年增长15.4%。分行业看,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17243万元,增长15.6%;餐饮业实现3318万元,增长11.0%;其他行业实现415万元,增长7.0%。
 
 全年共签订报批外资项目11个,实际引进外资2454万美元,增长27.3%,外贸出口120万美元,同比增长36倍;引进国内项目197个,实际引进国内县外资金15亿元,增长3.4%;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。
 
 六、金融和保险业
 2006年末,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4.3亿元,同比增长17.2%,其中:企业存款余额3.7亿元,同比增长2.1%;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7.1亿元,同比增长17.0%。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.7亿元,同比增长6.3%;其中,短期贷款余额为12.9亿元,同比增长12.6%;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.9亿元,同比下降15.2%。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,净回笼8.3亿元。
 
 2006年,全县保险机构各类保费收入9370万元,其中:财产保险收入1680万元,财产险赔款金额983万元,人身险给付金额870万元。年末全县已有22939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。
 
 七、教育和卫生
 2006年全年内1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992人,增长8.3%。普通中学37所,在校学生47374人,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4352人(注:设高中的学校有宁都中学、宁都五中、宁都四中、宁都二中、宁都三中、私立宁都育才学校。其中宁都五中的全身为长胜中学,宁都四中的前身为刘坑中学。)增长22.9%,初中在校学生33022人,下降9%;职业中学3所,在校学生1992人;全县小学258所,在校学生68786人;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%。
 
 2006年末全县有医院3个,农村卫生院25个;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05人,其中,执业医生387人,执业助理医师75人,注册护士303人,药剂人员138人,检验人员55人,其他人员952人;病床总数950张.
 
 八、人民生活
 居民收入水平提高。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,比上年增加166元;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,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302元,增长15.0%。
 
 注:1、本公报所列生产总值、各产业产值和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 2、人口数为公安年报数。
 3、生产总值为初步计算数。